WFU

網站頁籤

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

受傷到底冰不冰敷?

上次聊到,急性受傷時可以利用保護、休息、冰敷、加壓、抬高,這5個步驟來降低發炎反應,緩解不舒服的疼痛感。有粉絲來訊息說,前幾個月網路有一篇文章: 打破傳統觀念!扭傷超過6小時後別再冰敷了,教育大家受傷超過6小時後不要使用冰敷,隔沒多久又有醫師寫文: 急性腳踝扭傷,到底該冰敷多久? 專業骨科醫師:冰不冰敷根本不是重點!來反駁這樣的言論。究竟腳踝扭傷,或是其他部位受傷後,是否要冰敷呢?如果要的話,究竟要冰敷多久呢?

上次講到冰敷的效果,只有簡單說到冰敷可以讓擴張的血管收縮,降低血流量,並且緩解疼痛的感覺。造成這些效果是因為冰敷有以下的生理變化反應:血管反應、新陳代謝反應、周邊神經反應,以及深層組織反應。

血管反應是指冰敷讓組織溫度下降到27oC時,局部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管收縮;血管反應再影響到新陳代謝反應:當溫差超過10oC,就會影響新陳代謝率2~3倍,溫度降越低,局部血液循環變更慢。

但是一直冰敷下去,血液循環會無止盡的降低嗎?

並。不。會。

當冰敷持續15分鐘以上,或是組織溫度降到10oC以下,血管反而會開始舒張,避免組織受到傷害,這時候局部血流量開始增加,組織溫度回升,試著平衡溫度回到常溫,外觀皮膚出現發紅現象。但是持續的冰敷降溫會破壞掉溫度回升的平衡,組織溫度再次下降,血管再一次舒張讓更多血液灌流局部,維持恆溫。這樣的溫度平衡會反反覆覆出現,直到組織血管無法反應為止。

周邊神經反應是說周邊神經持續受到刺激後,痛覺以及觸覺神經細胞的活動會逐漸降低,減少神經衝動訊號的傳導;冰敷時間越長,主觀感覺會由一開始的冷轉變為冷痛,再持續冰敷下去,則最後感覺麻木。

從上面的生理反應可以發現,受傷初期使用冰敷時,我們需要的是減少局部循環,降低發炎反應的狀態,並且抑制痛覺神經的傳導,讓疼痛的不適感降低。

但是連續長時間的冰敷,組織溫度持續下降,為了維持恆溫,所以組織血管擴張,血液灌流導致發炎反應加劇;新陳代謝率降低,發炎產生的有害廢物無法代謝出去,營養物質運送不到受傷組織,造成組織修復延緩。


到這邊可以下一個結論,冰敷只是一種減少受傷初期腫脹、疼痛等不適感的方法之一,並不是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法。

如同一開始兩位醫師個字所引述的研究結論顯示,後續的承重反應與肌力訓練才是比較有效的治療。軟組織的治療牽涉到伸展、按摩、肌()力訓練、功能回復......等各種不同的考慮面向。

這部分,留待之後會來聊聊受傷組織從急性期到慢性期的變化。